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 通:哪)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赏析二】
这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朱熹在山村里读书,兴味正浓。他悠然自得地抬头一看,眼前是一方半亩大小的池塘。这本是最平凡不过的景象,在中国南方的村落中,这样的池塘随处可见。但到了朱熹的笔下,它却独有一种深刻的寓意。在朱熹眼中,“方塘”最大的特点是清澈,他用了一个比喻,那就是“鉴”,也就是镜子。在文学的角度上,这个譬喻并不出奇,但在理学的思想体系中,它却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在儒家看来,人生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要面对种种诱惑与干扰,而君子的道德修养就是要不被外境所惑,清晰明了地把握生命的方向,也就是孔子说的“知者不惑”。这种境界仿佛一面明镜,它能够照见人间的各种事物,而不落一丝一毫的灰尘。“圣人之心如明镜止水,物来不乱,物去不留”,便是这层含义。
看着眼前的池塘,朱熹体会到内心世界的清晰明朗,便犹如明镜一般。镜子虽小,却能照进整个天地。因此,这区区半亩的方塘,竟也有了湖海般的气象——“天光云影共徘徊”。尽管它小,却能倒映出长天无垠、云影悠悠。在这里,美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观赏事物的心灵境界。写这首诗时,朱熹正处在人生的逆境,他在小山村中读书讲学,不过是为了避祸而已。尽管如此,他的内心世界却是充实而自信的,在他胸中包含着人间万象,惦念着天下苍生。正因为这种博大的胸襟,眼前这方小小的池塘,却也吞吐着宇宙万象。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
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创作背景】
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朱熹资料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 查看详情>>
朱熹古诗词作品: 《壬子三月二十七日闻迅雷有感翻译_壬子三月二十七日闻迅雷有感赏析_朱熹的诗词》《和章国华祈雨呈平父诸兄三首 其三翻译_和章国华祈雨呈平父诸兄三首 其三赏析_朱熹的诗词》《崇寿客舍夜闻子规得三绝句写呈平父兄烦为转寄彦集兄及两县间诸亲友 其三翻译_崇寿客舍夜闻子规得三绝句写呈平父兄烦为转寄彦集兄及两县间诸亲友 其三赏析_朱熹的诗词》《次吕季克东堂九咏 其一 野塘小隐翻译_次吕季克东堂九咏 其一 野塘小隐赏析_朱熹的诗词》《送林熙之诗五首 其五翻译_送林熙之诗五首 其五赏析_朱熹的诗词》《次观瀑布韵翻译_次观瀑布韵赏析_朱熹的诗词》《寄谢刘彦集菖蒲之贶二首 其一翻译_寄谢刘彦集菖蒲之贶二首 其一赏析_朱熹的诗词》《再题吴公济风泉亭翻译_再题吴公济风泉亭赏析_朱熹的诗词》《次吕季克东堂九咏 其六 月台翻译_次吕季克东堂九咏 其六 月台赏析_朱熹的诗词》《送林熙之诗五首 其一翻译_送林熙之诗五首 其一赏析_朱熹的诗词》
观书有感·其一翻译_观书有感·其一赏析_朱熹的诗词的意思
文言文《蝉赋》鉴赏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艺文类聚》卷九十七引郭璞《蝉赞》曰:“虫之精洁,可贵惟蝉。潜蜕弃秽,饮露恒鲜。万物皆化,人胡不然?”古人以为蝉...
文言文《登台赋》鉴赏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全文首先阐述登台的原因:铜雀台建成后父亲召集文武在台前举行比武大会,命文人才子作赋以助兴。“开篇一词”广...
文言文《蝉赋》注释译文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注释蝉:一种昆虫,又名知了,亦作“蜘蟟”。清素:指蝉体清白。潜:藏。太阴:指地。此二句言蝉体清洁,潜藏在泥土之中...
文言文《登台赋》注释译文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注释①明后:明,尊敬之词。后,君也.明后指曹操。嬉游,乐游。②太府:规模宏大的宫室。③营:经营,谋划。④嵯峨(cuó&eac...
文言文《鹞雀赋》简析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鹞雀赋,三国时期曹植所作,主要描写“鹞欲取雀”,雀与之进行生死搏斗的故事。赋主要采用拟人化和象征的手法,通过...
文言文《鹞雀赋》注释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1]鹞:一种凶猛的鸟,样子像鹰,比鹰小,捕食小鸟,通常称"鹞鹰"、"鹞子"。[2]瘠(jí)瘦:瘦削,不肥胖。[3]轗(kǎn)轲(kē):困...
观书有感·其一翻译_观书有感·其一赏析_朱熹的诗词相关诗句
朱熹的名句
- 朱熹的诗词南乡子·次张安国韵全诗翻译_南乡子& - - - 朱熹 - - - 《》
- 朱熹的诗词念奴娇·用传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全诗 - - - 朱熹 - - - 《》
- 朱熹的诗词鹧鸪天·江槛全诗翻译_鹧鸪天· - - - 朱熹 - - - 《》
- 朱熹的诗词水调歌头·江水浸云影全诗翻译_水调 - - - 朱熹 - - - 《》
- 劝学诗 / 偶成翻译_劝学诗 / 偶成赏析_朱熹的诗词 - - - 朱熹 - - - 《》
- 观书有感·其一翻译_观书有感·其一赏析_朱熹 - - - 朱熹 - - - 《》
- 观书有感·其二翻译_观书有感·其二赏析_朱熹 - - - 朱熹 - - - 《》
- 读书要三到翻译_读书要三到赏析_朱熹的诗词 - - - 朱熹 - - - 《》
-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翻译_水调歌头· - - - 朱熹 - - - 《》
- 司马光好学翻译_司马光好学赏析_朱熹的诗词 - - - 朱熹 - - - 《》
- 偶成翻译_偶成赏析_朱熹的诗词 - - - 朱熹 - - - 《》
- 春日翻译_春日赏析_朱熹的诗词 - - - 朱熹 - - - 《》
- 水口行舟二首翻译_水口行舟二首赏析_朱熹的诗词 - - - 朱熹 - - - 《》
- 秋月翻译_秋月赏析_朱熹的诗词 - - - 朱熹 - - - 《》
- 南乡子·落日照楼船翻译_南乡子·落日照楼船 - - - 朱熹 - - - 《》
- 水调歌头翻译_水调歌头赏析_朱熹的诗词 - - - 朱熹 - - - 《》
- 偶题三首翻译_偶题三首赏析_朱熹的诗词 - - - 朱熹 - - - 《》
- 菩萨蛮(回文)翻译_菩萨蛮(回文)赏析_朱熹的诗词 - - - 朱熹 - - - 《》
- 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翻译_奉酬九日东峰道人 - - - 朱熹 - - - 《》
- 五禽言和王仲衡尚书 其二翻译_五禽言和王仲衡尚书 其 - - - 朱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