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清代作者:袁枚出自:更新时间:2024-03-10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故事】

黄允修是个上进的青年,读书万卷,知识渊博。在那时候,并没有图书馆,所以要想读到书就得自己去买,而他只是个穷书生又没什么银子,所以常去当地藏书人家借书来读,但借书也并非易事,书一般系主人珍藏,大多不愿外借,况且有时自己也会用,也不愿借出。

所以,黄允修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自己也有个大书房,上藏天文,下藏地理,中间藏世间历史。没银子,自然不能把爱读的书都买回来,幸好当地有个叫袁枚的学者赏识黄允修,每次都会借书给他。

一天,他又去袁枚家里,想借本《东坡七集》来研究一个宋词。袁枚是个好客之人,见黄允修谈吐不凡喜求上进,是打心眼里喜欢,刚好有人从岭南送来荔枝数颗,便邀黄允修一起品尝。

吃完荔枝,袁枚便带黄允修讲书房,并向黄允修讲宋史。黄允修打算赴京赶考,想向袁枚借些银子买书。袁枚是个小心眼之人,怕黄允修此去无回,能不能中尚未知卜,便不想借他。但交往多日,怕允修对他有成见,何况他也是方圆面里的大学者。矛盾之下,袁枚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在一番慷慨陈词的教育之后,袁枚挥笔而就了一篇关于借书有什么好处的文章,就是现在我们读到的《黄生借书说》。

袁枚在文章里大讲借书的好处,借来的书才珍贵,买回来的书不会好好读之类,还以皇宫贵族、富甲一方的仕族打了一番比方,说四库全书有几个人读,祖辈藏书子孙辈弃书的多的是,末了还献身说法,说自己小时候就常去一户姓张的人家借书,因为是借来的,所以非常珍惜,晚上都能梦到书中读的内容。还夸下海口,说如果借他的书回去读,黄生定能高中!

黄生一向崇拜袁枚,被这番言语迷惑的晕头转向。于是再不提借银子的事,借了一大撂书并带着《黄生借书说》一并回家去。经过一番苦读,次年黄允修去考试,果然中了名进士,并任邻县的知县一职。

【分析】

作者认为自己幼时借不到书而“形诸梦”是非常不幸的,而黄生能与作者“公书”是非常幸运的,所以作者要黄生“知幸与不幸”,珍惜少时光阴,专心读书。我们当代的读书条件比起黄生来又不知要幸运多少倍,我们更应“知幸与不幸”,珍惜现在这大好的学习条件和自己的青春年华,刻苦读书。如果学有不成,非他人之过,自己应该多反省,知警惕。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化弊为利,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发奋求学。

课文围绕中心,夹叙夹议,层次清楚地阐明事理。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出人意料,引人深思,随后围绕着这个中心,逐层展开阐述。先以帝王、富贵人家全都藏书丰富,却没有几个读书人,以及祖父辈尽心藏书而子孙辈随意毁弃书这三种常见的事实,来作初步证明;再运用类比推理,以人们对于借来的东西和属于自己的东西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来说明这个论断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作者从那常见的现象中推究出其原因──“虑人逼取”,这种外来的压力,会化为鞭策自己的动力,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作者又拿自己年少时借书之难、读书用心之专和做官后有了大量的书籍却不再读书等切身经历,从正反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的论证。最后,在上述分析说明的基础上,紧扣“借书”一事,指出黄生有幸而遇肯“公书”的人,勉励他应该珍惜机会,勤奋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虽然是“书非借不能读”,但很明显,仅从字面上来看,这个论点带有很大的片面性。“说”本身不同于规范、正统的论说文,本文作者袁枚又是一位才子气颇重、任性适情的人。因此,我们更宜于把本文视为作者在有感而发的情况下率性而为的一篇带有游戏性质的小文,其中包含有对逝去的青年光阴的怀念、对如今自己的自嘲,而主旨则在鼓励、教育黄生,只是没有板起面孔来。

中心:作者就黄生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黄生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发奋学习。

【分段】

本文大致可分两段。

第一部分(第一至三段):阐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第一段是这一部分的首领段,先说黄生借书,缘事而发引出下面议论。第二段在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后,一连用了“天子”、“富贵人家”没有几个读书者和“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这三种常见的事实,来初步证明;并以“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一句,深化了论点,扩展了论题;再以人们对于借来的东西(“强假焉”)和属于自己的东西(“吾所有”)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做对比论证,证明了“天下物皆然”这个论断是有普遍意义的。作者从那常见的现象中推究出其原因——“虑人逼取”,这种外来的压力,会化为鞭策自己的动力,有力的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第三段又以自己年少时借书之难、读书用心之专和做官后有了大量的书籍却不再读书等切身经历为有力论据,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课文为了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一观点,作者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三个方面的对比是(1)藏书(物)者和借书(物)者对书的不同态度和心理的对比;(2)“我”幼时遇张氏吝书之不幸与黄生遇“我”公书之幸的对比;(3)“我”年少时借书苦读与做官后有书不读的对比。总之,这部分围绕中心观点,有议有叙,层次清楚地阐明了事理。第二部分(第四至五段):在上述充分的基础上,紧扣“借书”一事,指出黄生有幸遇到肯“公书”的人,向黄生提出希望,读书必专,归书要速。最后一段照应开头,也是在点出写这篇“说”的目的:勉励他应该珍惜年少时光,勤奋学习。

【故事】

黄允修是个上进的青年,读书万卷,知识渊博。在那时候,并没有图书馆,所以要想读到书就得自己去买,而他只是个穷书生又没什么银子,所以常去当地藏书人家借书来读,但借书也并非易事,书一般系主人珍藏,大多不愿外借,况且有时自己也会用,也不愿借出。

所以,黄允修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自己也有个大书房,上藏天文,下藏地理,中间藏世间历史。没银子,自然不能把爱读的书都买回来,幸好当地有个叫袁枚的学者赏识黄允修,每次都会借书给他。

一天,他又去袁枚家里,想借本《东坡七集》来研究一个宋词。袁枚是个好客之人,见黄允修谈吐不凡喜求上进,是打心眼里喜欢,刚好有人从岭南送来荔枝数颗,便邀黄允修一起品尝。

吃完荔枝,袁枚便带黄允修讲书房,并向黄允修讲宋史。黄允修打算赴京赶考,想向袁枚借些银子买书。袁枚是个小心眼之人,怕黄允修此去无回,能不能中尚未知卜,便不想借他。但交往多日,怕允修对他有成见,何况他也是方圆面里的大学者。矛盾之下,袁枚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在一番慷慨陈词的教育之后,袁枚挥笔而就了一篇关于借书有什么好处的文章,就是现在我们读到的《黄生借书说》。

袁枚在文章里大讲借书的好处,借来的书才珍贵,买回来的书不会好好读之类,还以皇宫贵族、富甲一方的仕族打了一番比方,说四库全书有几个人读,祖辈藏书子孙辈弃书的多的是,末了还献身说法,说自己小时候就常去一户姓张的人家借书,因为是借来的,所以非常珍惜,晚上都能梦到书中读的内容。还夸下海口,说如果借他的书回去读,黄生定能高中!

黄生一向崇拜袁枚,被这番言语迷惑的晕头转向。于是再不提借银子的事,借了一大撂书并带着《黄生借书说》一并回家去。经过一番苦读,次年黄允修去考试,果然中了名进士,并任邻县的知县一职。

【分析】

作者认为自己幼时借不到书而“形诸梦”是非常不幸的,而黄生能与作者“公书”是非常幸运的,所以作者要黄生“知幸与不幸”,珍惜少时光阴,专心读书。我们当代的读书条件比起黄生来又不知要幸运多少倍,我们更应“知幸与不幸”,珍惜现在这大好的学习条件和自己的青春年华,刻苦读书。如果学有不成,非他人之过,自己应该多反省,知警惕。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化弊为利,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发奋求学。

课文围绕中心,夹叙夹议,层次清楚地阐明事理。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出人意料,引人深思,随后围绕着这个中心,逐层展开阐述。先以帝王、富贵人家全都藏书丰富,却没有几个读书人,以及祖父辈尽心藏书而子孙辈随意毁弃书这三种常见的事实,来作初步证明;再运用类比推理,以人们对于借来的东西和属于自己的东西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来说明这个论断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作者从那常见的现象中推究出其原因──“虑人逼取”,这种外来的压力,会化为鞭策自己的动力,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作者又拿自己年少时借书之难、读书用心之专和做官后有了大量的书籍却不再读书等切身经历,从正反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的论证。最后,在上述分析说明的基础上,紧扣“借书”一事,指出黄生有幸而遇肯“公书”的人,勉励他应该珍惜机会,勤奋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虽然是“书非借不能读”,但很明显,仅从字面上来看,这个论点带有很大的片面性。“说”本身不同于规范、正统的论说文,本文作者袁枚又是一位才子气颇重、任性适情的人。因此,我们更宜于把本文视为作者在有感而发的情况下率性而为的一篇带有游戏性质的小文,其中包含有对逝去的青年光阴的怀念、对如今自己的自嘲,而主旨则在鼓励、教育黄生,只是没有板起面孔来。

中心:作者就黄生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黄生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发奋学习。

【分段】

本文大致可分两段。

第一部分(第一至三段):阐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第一段是这一部分的首领段,先说黄生借书,缘事而发引出下面议论。第二段在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后,一连用了“天子”、“富贵人家”没有几个读书者和“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这三种常见的事实,来初步证明;并以“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一句,深化了论点,扩展了论题;再以人们对于借来的东西(“强假焉”)和属于自己的东西(“吾所有”)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做对比论证,证明了“天下物皆然”这个论断是有普遍意义的。作者从那常见的现象中推究出其原因——“虑人逼取”,这种外来的压力,会化为鞭策自己的动力,有力的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第三段又以自己年少时借书之难、读书用心之专和做官后有了大量的书籍却不再读书等切身经历为有力论据,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课文为了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一观点,作者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三个方面的对比是(1)藏书(物)者和借书(物)者对书的不同态度和心理的对比;(2)“我”幼时遇张氏吝书之不幸与黄生遇“我”公书之幸的对比;(3)“我”年少时借书苦读与做官后有书不读的对比。总之,这部分围绕中心观点,有议有叙,层次清楚地阐明了事理。第二部分(第四至五段):在上述充分的基础上,紧扣“借书”一事,指出黄生有幸遇到肯“公书”的人,向黄生提出希望,读书必专,归书要速。最后一段照应开头,也是在点出写这篇“说”的目的:勉励他应该珍惜年少时光,勤奋学习。

袁枚资料

黄生借书说翻译_黄生借书说赏析_袁枚的诗词作者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 查看详情>>

袁枚古诗词作品: 《袁枚的诗词苔全诗翻译_苔赏析》《黄鹤楼·万里青天月》《所见翻译_所见赏析_袁枚的诗词》《挽词·卅年门馆受恩身》《山色苍茫落照微,升沉到处有天机》《袁枚的诗词黄生借书说全诗翻译_黄生借书说赏析》《寒夜翻译_寒夜赏析_袁枚的诗词》《春柳翻译_春柳赏析_袁枚的诗词》《仿元遗山论诗(四十二首选—)翻译_仿元遗山论诗(四十二首选—)赏析_袁枚的诗词》《咏史(六首选—)翻译_咏史(六首选—)赏析_袁枚的诗词

黄生借书说翻译_黄生借书说赏析_袁枚的诗词的意思

文言文《与人书一》鉴赏_作者顾炎武,其内容如下:《与人书一》是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创作的一篇散文。在这封短信中,作者提出做学问只有破除自我封闭状态,走出书斋,扩大见...

查看详情>>

文言文《蝉赋》鉴赏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艺文类聚》卷九十七引郭璞《蝉赞》曰:“虫之精洁,可贵惟蝉。潜蜕弃秽,饮露恒鲜。万物皆化,人胡不然?”古人以为蝉...

查看详情>>

文言文《登台赋》鉴赏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全文首先阐述登台的原因:铜雀台建成后父亲召集文武在台前举行比武大会,命文人才子作赋以助兴。“开篇一词”广...

查看详情>>

文言文《蝉赋》注释译文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注释蝉:一种昆虫,又名知了,亦作“蜘蟟”。清素:指蝉体清白。潜:藏。太阴:指地。此二句言蝉体清洁,潜藏在泥土之中...

查看详情>>

文言文《蝉赋》创作背景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蝉赋》是东汉文学家曹植创作的一篇赋。此赋细腻地描写了蝉的生活习性及其倍受其它天敌进攻的处境,赞颂了蝉正直清高...

查看详情>>

文言文《登台赋》注释译文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注释①明后:明,尊敬之词。后,君也.明后指曹操。嬉游,乐游。②太府:规模宏大的宫室。③营:经营,谋划。④嵯峨(cuó&eac...

查看详情>>

文言文《登台赋》创作背景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登台赋》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将铜雀台当作吟咏曹操功绩的对象,紧紧围绕铜雀台展开对父亲...

查看详情>>

文言文《鹞雀赋》简析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鹞雀赋,三国时期曹植所作,主要描写“鹞欲取雀”,雀与之进行生死搏斗的故事。赋主要采用拟人化和象征的手法,通过...

查看详情>>

文言文《鹞雀赋》注释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1]鹞:一种凶猛的鸟,样子像鹰,比鹰小,捕食小鸟,通常称"鹞鹰"、"鹞子"。[2]瘠(jí)瘦:瘦削,不肥胖。[3]轗(kǎn)轲(kē):困...

查看详情>>

文言文《髑髅说》简析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这篇文章写曹子“游乎陂塘之滨,步乎纂秽之蔽”,在路旁边遇到了一个髑髅,即死人的头骨,便伏轼而问他:你是为国捐躯...

查看详情>>

黄生借书说翻译_黄生借书说赏析_袁枚的诗词相关诗句

  • 古诗《黄鹤楼·万里青天月 - - 袁枚 - - 《黄鹤楼·万里青天月》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黄鹤楼·万里青天月》全文如下:万里青天月,三更黄鹤楼。湘帘才手捲,汉水拍天流。山影如争渡,渔歌半入秋。深宵无铁笛
  • 古诗《挽词·卅年门馆受恩身 - - 袁枚 - - 《挽词·卅年门馆受恩身》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挽词·卅年门馆受恩身》全文如下:卅年门馆受恩身,抬举烟云意最真。频把参苓遗老母,几番丝竹宴骚人。南衙语笑春虽
  • 古诗《留别香亭·四月珠江赋友于 - - 袁枚 - - 《留别香亭·四月珠江赋友于》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留别香亭·四月珠江赋友于》全文如下:四月珠江赋友于,三秋兰桨盍归乎。埙篪远奏音才合,鸿雁分飞影又孤。水上
  • 古诗《赋诗志恸·羊求结伴意欣然 - - 袁枚 - - 《赋诗志恸·羊求结伴意欣然》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赋诗志恸·羊求结伴意欣然》全文如下:羊求结伴意欣然,属我金陵买数椽。白首同归空有约,黄垆重醉竟无缘。孤儿
  • 古诗《赋诗志恸·送抱推襟四十霜 - - 袁枚 - - 《赋诗志恸·送抱推襟四十霜》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赋诗志恸·送抱推襟四十霜》全文如下:送抱推襟四十霜,美髯如画怕思量。庞公入座妻孥喜,祖约深谈昼夜忘。淮上
  • 古诗《到新会同侯苇原明府登圭峰望海上厓门南宋张陆诸公殉国 - - 袁枚 - - 《到新会同侯苇原明府登圭峰望海上厓门南宋张陆诸公殉国处》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到新会同侯苇原明府登圭峰望海上厓门南宋张陆诸公殉国处》全文如下:圭峰远望
  • 古诗《留别·罗浮拟访葛仙衣 - - 袁枚 - - 《留别·罗浮拟访葛仙衣》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留别·罗浮拟访葛仙衣》全文如下:罗浮拟访葛仙衣,可奈颓禽翅不飞。一息尚存山要看,秋光渐老客思归。扫门魏勃从今
  • 古诗《留别·舟泊羚羊峡口边 - - 袁枚 - - 《留别·舟泊羚羊峡口边》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留别·舟泊羚羊峡口边》全文如下:舟泊羚羊峡口边,早闻父老说公贤。官如子弟人人见,政比秋霜树树鲜。渡海轻装常载
  • 古诗《旬日之中中丞两馈肴烝赋诗志谢 - - 袁枚 - - 《旬日之中中丞两馈肴烝赋诗志谢》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旬日之中中丞两馈肴烝赋诗志谢》全文如下:一接春风笑语温,两番台使致壶飧。买从清俸情尤重,捧出军门物便
  • 古诗《赠孙补山中丞 - - 袁枚 - - 《赠孙补山中丞》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赠孙补山中丞》全文如下:卿云红覆五羊城,物望群推宋广平。二月桂林移使节,一江春水尽欢声。胸中定力回风气,笔底馀波写性情
  • 古诗《寄钟姬·不听钗声半载馀 - - 袁枚 - - 《寄钟姬·不听钗声半载馀》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寄钟姬·不听钗声半载馀》全文如下:不听钗声半载馀,妆台眠食近何如。愁生夫子登程后,喜见娇儿上学初。海外朝云
  • 古诗《观弈·清簟疏帘弈一盘 - - 袁枚 - - 《观弈·清簟疏帘弈一盘》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观弈·清簟疏帘弈一盘》全文如下:清簟疏帘弈一盘,窗前便是小长安。不关我事眉常皱,阅尽人心眼更宽。黑白分明全局
  • 古诗《茅店·薄暮投茅店 - - 袁枚 - - 《茅店·薄暮投茅店》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茅店·薄暮投茅店》全文如下:薄暮投茅店,昏昏倦似泥。草声驴口健,帘影客头低。几仄灯依壁,风停柳卧堤。故乡何处望,斜月
  • 古诗《大风过凤阳 - - 袁枚 - - 《大风过凤阳》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大风过凤阳》全文如下:大风龙虎气,残雪凤阳城。自有圣人出,竟无青草生。寒陵飞野火,古殿对春耕。叹息渡河去,临淮月正明。
  • 古诗《自杭州赴苏泊船平望晓起望雪 - - 袁枚 - - 《自杭州赴苏泊船平望晓起望雪》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自杭州赴苏泊船平望晓起望雪》全文如下:一夜白如此,小舟犹未行。野飞花不断,春在树无声。山影依天尽,沙光射
  • 古诗《不见程南陂比部投诗而归 - - 袁枚 - - 《不见程南陂比部投诗而归》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不见程南陂比部投诗而归》全文如下:门外青苔满,知君正避人。科名两淮重,丝竹一生春。过路袁临汝,高眠郑子真。相
  • 古诗《甘园作·辟疆园自好 - - 袁枚 - - 《甘园作·辟疆园自好》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甘园作·辟疆园自好》全文如下:辟疆园自好,恰称主人翁。图画芭蕉雪,笙歌玉笛风。张灯千树上,开卷万花中。莫畏烟波阔
  • 古诗《甘园作·小艇一篷孤 - - 袁枚 - - 《甘园作·小艇一篷孤》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甘园作·小艇一篷孤》全文如下:小艇一篷孤,家僮两两扶。三山风渐引,四面地全无。高树凉冠带,斜阳暖酒壶。水亭终日坐
  • 古诗《洲上寄南台 - - 袁枚 - - 《洲上寄南台》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洲上寄南台》全文如下:冰断水声闻,孤舟酒不醺。风吹寒日瘦,沙截大江分。白鹭悄无语,梅花淡似君。相思心正切,一雁下南云。
  • 古诗《元旦后二日过牛首宿丛云楼 - - 袁枚 - - 《元旦后二日过牛首宿丛云楼》作者为清代诗人袁枚,古诗《元旦后二日过牛首宿丛云楼》全文如下:新岁看山色,官閒似我稀。呼僧扫尘榻,对佛解朝衣。倦鸟先人宿,寒花学雪飞

袁枚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