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眠先生须鬓皤,两朝鼎贵称鸣珂。丝纶世掌遭迁播,邗江卖字书擘窠。
生平嗜古入骨髓,玩好不惜三婆娑。有炉光怪真异绝,肌腻肉好神清和。
窄边蚰耳藏经色,黄云隐跃穷雕磨。洼隆丰杀中规矩,红榴甘黛粉雷蝌。
我时捧视惊未有,精光迸出呼奈何。恭闻此炉始宣庙,制器尚象勤搜罗。
宫闺风雅厌奇巧,炉煹精妙无偏颇。或云流乌一夜镕宝藏,首阳铜枯汁流酡。
或云炼铜十二取轻液,式仿官瓷非鬲牺。彝乳花边称最上,鱼蚰诸耳无相过。
博山睡鸭真俗丑,宋烧江制咸差讹。工倕拨腊昭千古,香龙火暖浮金波。
宜香宜火宜几席,宁惟鉴赏堪吟哦。百金重购拟和璧,旃檀函贮文犀驮。
后来北铸并南铸,道南施蔡皆幺魔。乱真火色终枯槁,磨治雕凿蛟龙呵。
平生真赏惟忏阁,同我最好沈江河。抚今追昔再三叹,怜汝不异诸铜驼。
一炉非小关一代,列圣德泽相渐摩。我今为公作此歌,万事一往何其多。
歌成乞公书大字,明日且换山阴鹅。
冒襄资料
冒襄,字辟疆,号巢民,又号朴庵,如皋人。明崇祯壬午副贡,授台州府推官,不就。有《朴巢诗选》、《水绘庵诗集》。 查看详情>>
冒襄古诗词作品: 《冒襄的诗词和阮亭《秋柳》诗原韵(四首选二)全诗翻译_和阮亭《秋柳》诗原韵(四首选二)赏析》《寄吴梅村先生翻译_寄吴梅村先生赏析_冒襄的诗词》《无大师掩关高座客秋相见以诗示余今夏无忝重过白下因倚韵和寄翻译_无大师掩关高座客秋相见以诗示余今夏无忝重过白下因倚韵和寄赏析_冒襄的诗词》《小秦淮曲 其三翻译_小秦淮曲 其三赏析_冒襄的诗词》《和阮亭《秋柳》诗原韵 其四翻译_和阮亭《秋柳》诗原韵 其四赏析_冒襄的诗词》《小秦淮曲 其一翻译_小秦淮曲 其一赏析_冒襄的诗词》《宣德铜炉歌为方坦庵年伯赋翻译_宣德铜炉歌为方坦庵年伯赋赏析_冒襄的诗词》《和阮亭《秋柳》诗原韵(四首选二)翻译_和阮亭《秋柳》诗原韵(四首选二)赏析_冒襄的诗词》《小秦淮曲 其二翻译_小秦淮曲 其二赏析_冒襄的诗词》《送别程明士翻译_送别程明士赏析_冒襄的诗词》
宣德铜炉歌为方坦庵年伯赋翻译_宣德铜炉歌为方坦庵年伯赋赏析_冒襄的诗词的意思
文言文《蝉赋》鉴赏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艺文类聚》卷九十七引郭璞《蝉赞》曰:“虫之精洁,可贵惟蝉。潜蜕弃秽,饮露恒鲜。万物皆化,人胡不然?”古人以为蝉...
文言文《登台赋》鉴赏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全文首先阐述登台的原因:铜雀台建成后父亲召集文武在台前举行比武大会,命文人才子作赋以助兴。“开篇一词”广...
文言文《蝉赋》注释译文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注释蝉:一种昆虫,又名知了,亦作“蜘蟟”。清素:指蝉体清白。潜:藏。太阴:指地。此二句言蝉体清洁,潜藏在泥土之中...
文言文《登台赋》注释译文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注释①明后:明,尊敬之词。后,君也.明后指曹操。嬉游,乐游。②太府:规模宏大的宫室。③营:经营,谋划。④嵯峨(cuó&eac...
文言文《鹞雀赋》简析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鹞雀赋,三国时期曹植所作,主要描写“鹞欲取雀”,雀与之进行生死搏斗的故事。赋主要采用拟人化和象征的手法,通过...
文言文《鹞雀赋》注释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1]鹞:一种凶猛的鸟,样子像鹰,比鹰小,捕食小鸟,通常称"鹞鹰"、"鹞子"。[2]瘠(jí)瘦:瘦削,不肥胖。[3]轗(kǎn)轲(kē):困...
宣德铜炉歌为方坦庵年伯赋翻译_宣德铜炉歌为方坦庵年伯赋赏析_冒襄的诗词相关诗句
冒襄的名句
- 冒襄的诗词和阮亭《秋柳》诗原韵(四首选二)全诗翻译_和 - - - 冒襄 - - - 《》
- 和阮亭《秋柳》诗原韵 其三翻译_和阮亭《秋柳》诗原韵 - - - 冒襄 - - - 《》
- 昌田洞翻译_昌田洞赏析_冒襄的诗词 - - - 冒襄 - - - 《》
- 赠柳敬亭翻译_赠柳敬亭赏析_冒襄的诗词 - - - 冒襄 - - - 《》
- 送别程明士翻译_送别程明士赏析_冒襄的诗词 - - - 冒襄 - - - 《》
- 小秦淮曲 其二翻译_小秦淮曲 其二赏析_冒襄的诗词 - - - 冒襄 - - - 《》
- 和阮亭《秋柳》诗原韵(四首选二)翻译_和阮亭《秋柳》诗 - - - 冒襄 - - - 《》
- 宣德铜炉歌为方坦庵年伯赋翻译_宣德铜炉歌为方坦庵年 - - - 冒襄 - - - 《》
- 小秦淮曲 其一翻译_小秦淮曲 其一赏析_冒襄的诗词 - - - 冒襄 - - - 《》
- 和阮亭《秋柳》诗原韵 其四翻译_和阮亭《秋柳》诗原韵 - - - 冒襄 - - - 《》
- 小秦淮曲 其三翻译_小秦淮曲 其三赏析_冒襄的诗词 - - - 冒襄 - - - 《》
- 无大师掩关高座客秋相见以诗示余今夏无忝重过白下因倚 - - - 冒襄 - - - 《》
- 寄吴梅村先生翻译_寄吴梅村先生赏析_冒襄的诗词 - - - 冒襄 - - - 《》
- 戊戌仲冬九日陈其年初过塞庐宴集即席限韵翻译_戊戌仲 - - - 冒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