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沙四面平,飞雪千里惊。
风断阴山树,雾失交河城。
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
昔事前军幕,今逐嫖姚兵。
失道刑既重,迟留法未轻。
所赖今天子,汉道日休明。
hán shā sì miàn píng ,fēi xuě qiān lǐ jīng 。fēng duàn yīn shān shù ,wù shī jiāo hé chéng 。cháo qū zuǒ xián zhèn ,yè báo xiū tú yíng 。xī shì qián jun1 mù ,jīn zhú piáo yáo bīng 。shī dào xíng jì zhòng ,chí liú fǎ wèi qīng 。suǒ lài jīn tiān zǐ ,hàn dào rì xiū míng 。
【效古诗赏析】
寒沙四面平,飞雪千里惊。
风断阴山树,雾失交河城。
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
昔事前军幕,今逐嫖姚兵。
失道刑既重,迟留法未轻。
所赖今天子,汉道日休明。
也许是长久偏安于江左的青山绿水,不闻飞骑击虏、角声马鸣之故吧,南朝稍有壮心的文人士子,往往热衷于汉人出塞千里、勒铭燕然的军戎生涯和辉煌业绩。因此,仿“古诗”、叙汉事,借以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感慨,也成了他们作诗的一大爱好。范云这首诗,正以“效古”为题,倒转时空,把自身带入了六百年前边塞征战的戎马倥偬之中。
诗之开篇以粗放的笔触,勾勒了塞外严冬的苍茫和凛冽:“寒沙四面平”写浩瀚的飞沙,在翻腾如浪中猛然静歇,填平了四野起伏的丘谷。运笔静中寓动,极富气势。“千里飞雪惊”则又动中见静,让荒寂无垠的瀚漠,刹时被纷扬的飞雪所笼盖,境界尤为开阔。一个“惊”字,表现诗人的主观感觉。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塞外景象,正如《楚辞·招魂》所述:“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令人心骇而骨惊。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上,诗人恍已置身于顶盔贯甲的汉卒之中,正冒着风雪,向茫茫阴山、皑皑交河进发。“阴山”横亘于今内蒙古境内,往东遥接内兴安岭。山上本来草木葱茏,而今在狂烈的寒风袭击下,时时可见高大树枝的摧折;“交河城”则远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正是车师前王的治所。此刻在雾气缥缈之中,它竟像海市蜃楼般,消失得无影无踪。从阴山到交河城,空间相距远不止千里。诗中却以“风断”、“雾失”两句,使之近若比邻。如此巨大的空间转换,不仅表现了塞外瀚漠的辽阔,更为活跃在这一背景上的士卒征战生涯,增添了几多壮色和扑朔迷离之感。
以上四句重在写景,豪情万丈的出塞健儿,似还只在背景中若现若隐。自“朝驱左贤阵”以下,他们终于大显身手了。“朝驱左贤阵”一句,写的是飞将军李广亲自指挥的一场激战。据《史记》记载,当时李广率四千骑出右北平,迎战匈奴左贤王十倍于己的骑兵。李广布圆阵拒敌,“胡急击之,矢下如雨”,“吏士皆失色”。而李广“意气自如”,执大黄弩射杀匈奴偏将数人,终于坚持到援军到来,突围而出。“夜薄(迫近)休屠营”抒写的,则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一次胜利远征。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有余里”,杀折兰王、斩卢胡王、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余级,收休屠祭天金人”,一时名震遐迩。这两次战役,在时间上相隔五、六年。诗中却以“朝驱”、“夜薄”使之紧相承按,大大增添了塞外征战的紧张态势,将出征健儿勇挫强敌的豪迈之气,表现得痛快淋漓!接着“昔事前军幕,今逐嫖姚兵”二句,又回射上文,抒写主人公先后追随前将军李广、嫖姚校尉霍去病屡建奇功的经历。语气沉着,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身为名将部属的深切自豪感。
以上一节描述出塞千里、接战强虏的英勇业绩,读来令人神旺。不过,军戎生涯除了长驱直进的胜利外,也难免有意外的失误和挫折。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即使功业显赫的名将,也仍要受到军法的惩处。“失道刑既重”,说的正是李广晚年的不幸遭遇:李广率师出征,因为无人向导而迷失道路;大将军卫青追究罪责,李广终于含愤自杀。“迟留法未轻”,则指博望侯张骞,随李广出塞,迟留后期,按法“当斩”,只是由于出钱,方才“赎为庶人”。这样的失误,虽然难免,但军法如山,不可宽贷。这又使充满英勇气概的军戎生活,蒙上了一重悲壮的色彩。唯其如此,它才更加可歌可泣;在诗人眼中,也更富于浪漫气息和奇异的吸引力。汉代的边塞征战,正是这样,以它辉煌的业绩和悲壮的色彩,写在了汗青史上。何况,这些业绩,又是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分不开的。倘若不是他的果断决策,汉代则不能有此美善旺盛(休明)的壮举。所以,诗之结尾,诗人不禁发出了“所赖今天子(汉武帝),汉道日休明”的热烈赞叹。倘若联系诗人生活的齐梁时代,朝廷积弱,只能坐看北方异族铁骑纵横,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的结句又包含了无限感慨和不尽之意。
“效古诗”名为“效古”,诗中其实总有诗人自己的身影在。范云身为齐梁诗人,写的虽为汉代古事,但因为用了第一人称,在时序上又故意倒“古”为“今”(“今逐”、“今天子”),便在诗中造成了一种古今错综、彼我交融的奇特效果。出现在诗中的主人公,看似汉代士卒,却又融入了诗人的感情。恍惚之中,似乎不是诗人回到了汉代,倒似当年的李广、霍去病,穿过六百年的时空,奇迹般地出现在南朝,正率领着诗人,仰对瀚漠的朔雪、狂风,转战于阴山、交河。而读者呢,也恍惚与诗人一起,参加了“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的战役,为胜利的突围而欢呼,为“失道”名将的陨身而堕泪。这是一种错觉,但它的奇特效果,正是由范云这首《效古诗》的独特表现方式所造成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范云资料
范云(451~503年),字彦龙,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南朝文学家。范缜从弟,子范孝才。范云是当时文坛领袖之一,与沈约、王融、谢脁等友善,和何逊也有交往。他八岁时就能写诗,稍长即善属文,文思敏捷,时人多疑为宿构。《文选》... 查看详情>>
范云古诗词作品: 《送沈记室夜别翻译_送沈记室夜别赏析_范云的诗词》《古意赠王中书诗翻译_古意赠王中书诗赏析_范云的诗词》《赠俊公道人诗翻译_赠俊公道人诗赏析_范云的诗词》《咏桂树诗翻译_咏桂树诗赏析_范云的诗词》《酌修仁水赋诗翻译_酌修仁水赋诗赏析_范云的诗词》《奉和齐竟陵王郡县名诗翻译_奉和齐竟陵王郡县名诗赏析_范云的诗词》《四色诗翻译_四色诗赏析_范云的诗词》《拟古翻译_拟古赏析_范云的诗词》《述行诗翻译_述行诗赏析_范云的诗词》《咏早蝉诗翻译_咏早蝉诗赏析_范云的诗词》
范云的诗词效古诗全诗翻译_效古诗赏析的意思
文言文《蝉赋》鉴赏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艺文类聚》卷九十七引郭璞《蝉赞》曰:“虫之精洁,可贵惟蝉。潜蜕弃秽,饮露恒鲜。万物皆化,人胡不然?”古人以为蝉...
文言文《登台赋》鉴赏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全文首先阐述登台的原因:铜雀台建成后父亲召集文武在台前举行比武大会,命文人才子作赋以助兴。“开篇一词”广...
文言文《蝉赋》注释译文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注释蝉:一种昆虫,又名知了,亦作“蜘蟟”。清素:指蝉体清白。潜:藏。太阴:指地。此二句言蝉体清洁,潜藏在泥土之中...
文言文《登台赋》注释译文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注释①明后:明,尊敬之词。后,君也.明后指曹操。嬉游,乐游。②太府:规模宏大的宫室。③营:经营,谋划。④嵯峨(cuó&eac...
文言文《鹞雀赋》简析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鹞雀赋,三国时期曹植所作,主要描写“鹞欲取雀”,雀与之进行生死搏斗的故事。赋主要采用拟人化和象征的手法,通过...
文言文《鹞雀赋》注释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1]鹞:一种凶猛的鸟,样子像鹰,比鹰小,捕食小鸟,通常称"鹞鹰"、"鹞子"。[2]瘠(jí)瘦:瘦削,不肥胖。[3]轗(kǎn)轲(kē):困...
范云的诗词效古诗全诗翻译_效古诗赏析相关诗句
范云的名句
- 范云的诗词别诗二首·其二全诗翻译_别诗二首&mi - - - 范云 - - - 《》
- 范云的诗词别诗(洛阳城东西)全诗翻译_别诗(洛阳城东西)赏 - - - 范云 - - - 《》
- 范云的诗词效古诗全诗翻译_效古诗赏析 - - - 范云 - - - 《》
- 四色诗四首 其二翻译_四色诗四首 其二赏析_范云的诗词 - - - 范云 - - - 《》
- 四色诗四首 其三翻译_四色诗四首 其三赏析_范云的诗词 - - - 范云 - - - 《》
- 四色诗四首 其一翻译_四色诗四首 其一赏析_范云的诗词 - - - 范云 - - - 《》
- 四色诗四首 其四翻译_四色诗四首 其四赏析_范云的诗词 - - - 范云 - - - 《》
- 州名诗翻译_州名诗赏析_范云的诗词 - - - 范云 - - - 《》
- 答何秀才诗翻译_答何秀才诗赏析_范云的诗词 - - - 范云 - - - 《》
- 数名诗翻译_数名诗赏析_范云的诗词 - - - 范云 - - - 《》
- 建除诗翻译_建除诗赏析_范云的诗词 - - - 范云 - - - 《》
- 治西湖诗翻译_治西湖诗赏析_范云的诗词 - - - 范云 - - - 《》
- 咏井诗翻译_咏井诗赏析_范云的诗词 - - - 范云 - - - 《》
- 赠沈左卫诗翻译_赠沈左卫诗赏析_范云的诗词 - - - 范云 - - - 《》
- 登三山诗翻译_登三山诗赏析_范云的诗词 - - - 范云 - - - 《》
- 贻何秀才诗翻译_贻何秀才诗赏析_范云的诗词 - - - 范云 - - - 《》
- 饯谢文学离夜诗翻译_饯谢文学离夜诗赏析_范云的诗词 - - - 范云 - - - 《》
- 悲废井诗翻译_悲废井诗赏析_范云的诗词 - - - 范云 - - - 《》
- 答句曲陶先生诗翻译_答句曲陶先生诗赏析_范云的诗词 - - - 范云 - - - 《》
- 拟古四色诗翻译_拟古四色诗赏析_范云的诗词 - - - 范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