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宋代作者:周敦颐出自:更新时间:2025-02-21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 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写作风格】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注释
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的样子。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树立。
可:只能。
亵玩:玩弄。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呀’’,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
宜乎:当然(应该)。
宜:当。
众:众多。

【赏析】

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首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

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然后作者撇开一笔说,让那些人爱其所爱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牡,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美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他为官正直,数洗冤狱,为民作主;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洁身自爱,颐养天年,便是身体力行,澹泊明志的体现。这正是这篇小品能给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着力之处。

接下来,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另外,莲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来、观音均以莲花为座。唐释道世《三宝敬佛》云:“故十方诸佛,同出于淤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之上。”作者《题莲》诗也云:“佛爱我亦爱,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头。”与这篇小品参照,情趣相得益彰。

最后,作者评花进而对“爱”也作出评价:“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这里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然后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言下虽不免流露出一种孤掌难鸣的哀怨,但意味深长,无情地鞭挞了那些寡廉鲜耻之徒。这里,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创作背景】

据清邓显鹤《周子全书》《年谱》记载:“八年癸卯。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县至于都,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希颜游岩题石,并有诗刻石。五月,作《爱莲说》,沈希颜书,五抟篆额。钱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先生四十七,即嘉祐八年(1063)。

《赣州府志》记有爱莲书院,云:“爱莲书院在城北,其地原为督学试院,有周茂叔莲池遗迹。”又有爱莲亭条目:“濂溪书院旧在东北玉虚观左······”这些记载充分证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已建莲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挥笔题写《爱莲说》。

【题解】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

《爱莲说》是我国古代散文之精品。全文119字,结构严谨,笔意超越,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其采用“借影”笔法,以莲自喻,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容。值得知道的是,这篇选入教材的佳作是宋代哲人周敦颐于1063年(嘉佑八年)5月在虔州(今赣州)道判署内写作的。

正如《爱莲说》抒意,周敦颐虽身居官场,却始终未曾放弃读书治学,著书立说,教育青年提携后进。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二程——程颐、程颢,便是他在赣州一手培养出来的弟子。他做官也和别人不同,“为政精密,务尽道理”,他在1045年任南安(今大余)司理参军(一种小官)时,为了一个法不当死的囚犯,和顶头上司转运使王逵据理力争,并递上辞呈,不愿为官,终于使刚愎自用的王逵有所感悟,承认自己的错误,囚不得死。周敦颐在赣州为官多年,清廉勤勉。《爱莲说》据传系他一次游览于都罗汉岩之后所作。

从《爱莲说》一文来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牡,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莲,花之君子者也。”以莲喻道德高尚的人。且正是文如其人,了专祠,并在祠后建“濂溪书院”,书院内还凿有“爱莲池”。由于几经兵燹,原来书院、祠和池均已无存。此篇文章写出了作者洁身自好、不甘屈服于世俗的高尚情操,表现了作者的“出淤泥而不染”,从而与文章中所讽刺的庸人、俗人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任南康(今星子县)郡守,曾在庐山的濂溪书院中赞叹周敦颐一生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黄庭坚亦称赞他“人品甚高”,如“光风霁月”。后来,赣州人为纪念他,建立了濂溪祠,刻周敦颐的图像及一些文章于石壁。此时,周敦颐的曾孙周直卿来到九江,把他曾祖写的《爱莲说》墨本送赠,于是赣州人就在书院莲池旁壁上摹刻了此文,流传千古。

【文言知识】

生字
予(yú) 濯(zhuó) 涟(lián) 亵(xiè) 鲜(xiǎn) 蕃(fán)

作品断句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词多义
(1)鲜
陶后鲜有闻(少)
芳草鲜美(鲜艳)《桃花源记》
(2)之
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之出淤泥而不染(联词,无实际意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名词“蔓”“枝”用作动词“生蔓”“长枝”)
香远益清 (形容词“远”用作动词“远播”)

爱莲说翻译_爱莲说赏析_周敦颐的诗词的意思

文言文《与人书一》鉴赏_作者顾炎武,其内容如下:《与人书一》是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创作的一篇散文。在这封短信中,作者提出做学问只有破除自我封闭状态,走出书斋,扩大见...

查看详情>>

文言文《蝉赋》鉴赏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艺文类聚》卷九十七引郭璞《蝉赞》曰:“虫之精洁,可贵惟蝉。潜蜕弃秽,饮露恒鲜。万物皆化,人胡不然?”古人以为蝉...

查看详情>>

文言文《登台赋》鉴赏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全文首先阐述登台的原因:铜雀台建成后父亲召集文武在台前举行比武大会,命文人才子作赋以助兴。“开篇一词”广...

查看详情>>

文言文《蝉赋》注释译文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注释蝉:一种昆虫,又名知了,亦作“蜘蟟”。清素:指蝉体清白。潜:藏。太阴:指地。此二句言蝉体清洁,潜藏在泥土之中...

查看详情>>

文言文《蝉赋》创作背景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蝉赋》是东汉文学家曹植创作的一篇赋。此赋细腻地描写了蝉的生活习性及其倍受其它天敌进攻的处境,赞颂了蝉正直清高...

查看详情>>

文言文《登台赋》注释译文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注释①明后:明,尊敬之词。后,君也.明后指曹操。嬉游,乐游。②太府:规模宏大的宫室。③营:经营,谋划。④嵯峨(cuó&eac...

查看详情>>

文言文《登台赋》创作背景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登台赋》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将铜雀台当作吟咏曹操功绩的对象,紧紧围绕铜雀台展开对父亲...

查看详情>>

文言文《鹞雀赋》简析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鹞雀赋,三国时期曹植所作,主要描写“鹞欲取雀”,雀与之进行生死搏斗的故事。赋主要采用拟人化和象征的手法,通过...

查看详情>>

文言文《鹞雀赋》注释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1]鹞:一种凶猛的鸟,样子像鹰,比鹰小,捕食小鸟,通常称"鹞鹰"、"鹞子"。[2]瘠(jí)瘦:瘦削,不肥胖。[3]轗(kǎn)轲(kē):困...

查看详情>>

文言文《髑髅说》简析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这篇文章写曹子“游乎陂塘之滨,步乎纂秽之蔽”,在路旁边遇到了一个髑髅,即死人的头骨,便伏轼而问他:你是为国捐躯...

查看详情>>

爱莲说翻译_爱莲说赏析_周敦颐的诗词相关诗句

  • 古诗《题春晚·花落柴门掩夕晖 - - 周敦颐 - - 《题春晚·花落柴门掩夕晖》作者为宋代诗人周敦颐,古诗《题春晚·花落柴门掩夕晖》全文如下: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 古诗《任所寄乡关故旧 - - 周敦颐 - - 《任所寄乡关故旧》作者为宋代诗人周敦颐,古诗《任所寄乡关故旧》全文如下: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得醪味,举筋常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
  • 古诗《暮春即事·双双瓦雀行书案 - - 周敦颐 - - 《暮春即事·双双瓦雀行书案》作者为宋代诗人周敦颐,古诗《暮春即事·双双瓦雀行书案》全文如下: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间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 古诗《大林寺·三月僧房暖 - - 周敦颐 - - 《大林寺·三月僧房暖》作者为宋代诗人周敦颐,古诗《大林寺·三月僧房暖》全文如下:三月僧房暖,林花互照明。路盘层顶上,人在半空行。水色云含白,禽声谷应清。天风拂襟
  • 古诗《读易象·书房兀坐万机休 - - 周敦颐 - - 《读易象·书房兀坐万机休》作者为宋代诗人周敦颐,古诗《读易象·书房兀坐万机休》全文如下:书房兀坐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色幽。谁道二千年远事,而今只在眼前头。
  • 古诗《瀼溪书堂 - - 周敦颐 - - 《瀼溪书堂》作者为宋代诗人周敦颐,古诗《瀼溪书堂》全文如下:元子溪曰瀼,诗传到于今。此俗良易化,不欺顾相饮。庐山我久爱,买田山之阴。田间有流水,清泚出山心。山心无
  • 古诗《牧童·东风放牧出长坡 - - 周敦颐 - - 《牧童·东风放牧出长坡》作者为宋代诗人周敦颐,古诗《牧童·东风放牧出长坡》全文如下: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
  • 古诗《江上别石郎中 - - 周敦颐 - - 《江上别石郎中》作者为宋代诗人周敦颐,古诗《江上别石郎中》全文如下:落叶蝉声古渡头,渡头人拥欲行舟。另离情似长江水,远亦随公日夜流。
  • 古诗《书舂陵门扉 - - 周敦颐 - - 《书舂陵门扉》作者为宋代诗人周敦颐,古诗《书舂陵门扉》全文如下:有风还自掩,无事昼常关。开阖从方便,乾坤在此间。
  • 古诗《按部至春州 - - 周敦颐 - - 《按部至春州》作者为宋代诗人周敦颐,古诗《按部至春州》全文如下:按部广东经数郡,若言岚瘴更无春。度山烟锁埋清昼,为国天终护吉人。万里诏音频降下,一方恩惠尽均匀。
  • 古诗《按部至潮州题大颠堂壁 - - 周敦颐 - - 《按部至潮州题大颠堂壁》作者为宋代诗人周敦颐,古诗《按部至潮州题大颠堂壁》全文如下:退之自谓如夫子,原道深排释老非。不识大颠何似者,数书珍重更留衣。
  • 古诗《宿崇圣·公程无暇日 - - 周敦颐 - - 《宿崇圣·公程无暇日》作者为宋代诗人周敦颐,古诗《宿崇圣·公程无暇日》全文如下:公程无暇日,暂得宿清幽。始觉空间客,不生浮世愁。温泉喧古洞,晚磬度危楼。彻晓都忘
  • 古诗《宿山房·久厌尘坌乐静元 - - 周敦颐 - - 《宿山房·久厌尘坌乐静元》作者为宋代诗人周敦颐,古诗《宿山房·久厌尘坌乐静元》全文如下:久厌尘坌乐静元,俸微犹乏买山钱。徘徊真境不能去,且寄云房一榻眠。
  • 古诗《思归旧隐 - - 周敦颐 - - 《思归旧隐》作者为宋代诗人周敦颐,古诗《思归旧隐》全文如下:静思归旧隐,日出半山晴。醉榻云笼润,吟窗瀑泻清。闲方为达士,忙只是劳生。朝市谁头白,车输未晓鸣。
  • 古诗《书仙台观壁 - - 周敦颐 - - 《书仙台观壁》作者为宋代诗人周敦颐,古诗《书仙台观壁》全文如下:到官处处须寻胜,惟此合阳无胜寻。赤水有山仙甚古,跻攀聊足到官心。
  • 古诗《剑门·剑立溪峰信险深 - - 周敦颐 - - 《剑门·剑立溪峰信险深》作者为宋代诗人周敦颐,古诗《剑门·剑立溪峰信险深》全文如下:剑立溪峰信险深,吾皇大道正天心。百年外户都无闭,空有关名点贡琛。
  • 古诗《仙都观·山盘江上虬龙活 - - 周敦颐 - - 《仙都观·山盘江上虬龙活》作者为宋代诗人周敦颐,古诗《仙都观·山盘江上虬龙活》全文如下:山盘江上虬龙活,殿倚云中洞府深。钦想真风杳何在,偃松乔柏共萧森。
  • 古诗《读英真君丹诀 - - 周敦颐 - - 《读英真君丹诀》作者为宋代诗人周敦颐,古诗《读英真君丹诀》全文如下:始观丹诀信希夷,盖得阴阳造化机。子自母生能致主,精神合后更知微。
  • 古诗《和费君乐游山之什 - - 周敦颐 - - 《和费君乐游山之什》作者为宋代诗人周敦颐,古诗《和费君乐游山之什》全文如下:云树岩泉景尽奇,登临深恨访寻迟。长楼未得于何记,犹有君能雅和诗。
  • 古诗《石塘桥晚钓 - - 周敦颐 - - 《石塘桥晚钓》作者为宋代诗人周敦颐,古诗《石塘桥晚钓》全文如下:旧隐濂溪上,思归复思归。钓鱼船好睡,宠辱不相随。肯为爵禄重,白发犹羁縻。

周敦颐的名句